自拍无码在线|亚洲AvAv国产|手机久草视频在线|国产三区四区视频|日夲強伦一级入口|欧美香蕉视频一区二区|亚洲涩图日本五月|最新免费成人网址|超碰91官网在线观看|国产口爆在线观看

科學教案

時間:2025-03-29 09:51:1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科學教案合集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幷淼目茖W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科學教案合集8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2、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jīng)認識一些動物。

  活動重點:

  了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活動難點:

  能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活動過程:

  1、動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駱駝、北極熊,討論。

  -----“為什么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與花叢、青草、沙漠、雪地、顏色相近,能保護自己,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出示烏龜、刺猬、魚、鳥的圖片,討論。

  ----“為什么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用硬殼、刺、鱗保護自己,羽毛軟、暖、輕。)

  2、動物的防身術:

  出示貓的圖片。

  ----“貓是怎么保護自己的'?”

  “還有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貓一樣的?”

  出示牛的圖片。

  ----“牛是怎么保護自己的?”

  “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牛一樣?”

  出示蜜蜂圖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遷移聯(lián)想:

  鼓勵幼兒觀察與發(fā)現(xiàn)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初步了解電是怎樣傳輸?shù)郊依锏摹?/p>

  2。 知道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活動重點:了解電是怎樣傳輸?shù)郊依锏摹?/p>

  活動難點: 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活動準備:

  大電池若干節(jié) 、 電線3若干根(大約1尺5) 、 小燈泡若干個 、 各種型號的電池 、 手電筒一把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通過提問,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靶∨笥眩胍幌朐谖覀兩钪杏心男〇|西需要用電呢?”(電視機、錄音機、燈棍、消毒柜、空調等)。

  2!斑@么多東西都需要用電,你知道電是從哪里來的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國家在很多地方建有發(fā)電站,有用火力發(fā)電的火力發(fā)電站,用水力發(fā)電的水力發(fā)電站。還有用風力發(fā)電的風力發(fā)電站。這些發(fā)電站發(fā)好電后,電工叔叔通過長長的電線把電傳到工廠、醫(yī)院、商店、幼兒園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萬戶。

  師:“電工叔叔的本領大嗎?”(大)“你們長大了想不想也當一名電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實驗:燈泡亮了

  1。 教師出示手電筒:

  提問:(1)這是什么?(手電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沒有電的地方我們可以用手電照亮路,你們知道手電是靠什么發(fā)光的嗎?(電池)

  2。 教師出示電池:

  提問:

 。1)這是什么?為什么叫它電池?(因為它里面儲存著電)

 。2)它里面儲存的電量比較少,可供一些小電器使用,(如:手電筒、電動玩具)

 。3)還有什么東西用電池?(電動剃須刀錄音機手機遙控板電子表等不同型號的電池可給不同的電器供電。)

 。4)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電線、小燈泡,小朋友想想并動手操作,看怎樣可以用電線把電池里的電傳輸給小燈泡,使小燈泡亮起來。

  3。 幼兒探索操作,教師指導。

  小朋友,通過這個小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小朋友都明白了電池有“+”、“—”標記,“+”叫正極,“—”叫負極,電流從正極通過小燈泡和電線流入負極,負極通過電池再流入正極,電流不斷循環(huán)流動,小燈泡就會亮起來。

  4。 幼兒兩兩合作探索操作:用兩節(jié)電池怎樣可以使小燈泡亮起來?小燈泡又有什么變化?

  小結:電量越大,小燈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說:“我想讓小燈泡更亮,,就用5節(jié)6節(jié)電池連接,這樣可以嗎?這樣是不可以的,每個用電器,它的用電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電范圍,就會損壞電器。

  5。 教師提問:“小朋友學會了電工叔叔的本領,能使小燈泡亮起來,你們真棒!那你們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安全用電嗎?”

  三、結束部分:

  討論:日常生活中怎樣安全用電?

  1。 不用濕手、濕抹布觸摸燈頭、開關、插座和電器。

  2。 電器使用完畢后應拔掉插銷。

  3。 不要在高壓線附近玩耍,不要爬電桿。

  4。 不要在電線附近放風箏。

  延伸活動:

  提供手電筒、電動玩具,供幼兒操作,探索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電》中,目的在于讓幼兒了解電的來之不易,要知道節(jié)約用電,并知道電的正確使用方法,初步培養(yǎng)幼兒安全用電的意識。

  活動過程中,第一環(huán)節(jié),我通過提問,讓幼兒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說出生活中的電視機、空調、微波爐、洗衣機等等都需要用到電,讓幼兒知道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電,并了解了電是從發(fā)電廠傳輸過來的。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在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小實驗“小燈泡亮了”,充分調動起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在親身感受、體驗和發(fā)現(xiàn)中提高能力,達到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電的正確使用方法,并了解了電流是不斷循環(huán)流動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討論,得出了幾條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并適時的對幼兒進行了安全教育。

  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興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強,每一位幼兒都能積極動手去探索,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目標,效果很好。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1、學生在認識了溫度計的使用后提出要測定氣溫。因此在教學中將使用溫度計的技能訓練,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保證學生較順利地獲取我們生活中的環(huán)境與氣象臺預報氣溫的環(huán)境下的各種溫度數(shù)據(jù)。

  2、在強調動手實踐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課教學活動中,對溫度數(shù)據(jù)的和分析放在本課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動和結構性探究作為本課的基本教學方式。

  3、為了充分保證上述活動和學生自主觀測,應當為學生的活動做好各種準備及有效的指導。如:百葉箱的設置、觀測地點的選擇,學生用溫度計的課前檢測,帶領部分學生用學校百葉箱觀測一周氣溫。收集上課當天本地(教室)的氣溫實況等。把測定的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4、教學中指導學生們作折線圖,通過折線圖,清楚地看出當天的氣溫變化規(guī)律。

  教學目標

  1、了解氣溫、天氣預報的主要含義。

  2、會用溫度計等進行簡單的觀測,搜集有關數(shù)據(jù)并能分析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3、激發(fā)學生對氣溫變化的興致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難點

  測量氣溫和分析氣溫變化規(guī)律。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百葉箱、溫度計、氣溫變化折線圖

  2、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導入

  (1)誰知道今天早晨氣象臺預報的氣溫是多少?

  (2)請一位學生看看我們教室里的溫度計,它有多少度?

 。3)我們教室里的氣溫是不是和氣象臺預報的一樣?

 。4)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導入課題——氣溫的變化

  2、認識氣象臺預報的是什么環(huán)境下的氣溫。

 。1)學生參觀學校氣象站。

 。2)百葉箱(沒有氣象站的學?凑n本第35頁的百葉箱插圖)

 。3)觀察百葉箱,并進行討論。

 、侔偃~箱的構造怎樣的?

 、诎偃~箱這樣的構造有什么作用?

 、郯偃~箱里有哪些儀器?

 、馨偃~箱應放在什么地方?

 、莅偃~箱里的氣溫和外界氣溫有什么不同?

 。4)誰知道氣象臺的情況,介紹一下。

  3、測測教室里的氣溫

 。1)想一想:溫度計應該掛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較合適,怎么掛?

 。2)請學生設計一下,你認為怎樣測教室氣溫的變化:

  ①一天測氣溫幾次

 、谑裁磿r候測

  (3)把自己的觀測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4、制作氣溫變化折線圖,分析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1)觀察課本第36頁上圖,2年不同季節(jié)的'氣溫記錄。

  比較一下: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天氣里,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觀察課本第36頁下圖:2年12月8日的氣溫變化折線圖

  ①想一想:做折線圖時,應注意些什么

  ②教師示范:制作氣溫折線圖

  從這幅圖中,12月8日工資這天的天氣變化有什么特點: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

  (3)模仿制作氣溫變化折線圖

 、賹W生模仿12月8日的氣溫變化折線圖,做己記錄的一天的氣溫折線圖

 、诮處熖崾荆簩W生應一天、一天地作折線圖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制作的氣溫變化折線圖,分析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5、布置作業(yè)

 。1)收集各種天氣的資料,準備下一堂課交流。

 。2)嘗試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氣。

科學教案 篇4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在經(jīng)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

  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Т擁詼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科學教案 篇5

  課 題:空氣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呼吸的研究活動來認識空氣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認識到保持教室內的空氣流通對保證呼吸衛(wèi)生的重要意義。

  3.滲透環(huán)保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關注我們周圍的生活。

  重 點:通過各種體驗活動來認識空氣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

  難 點: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教學過程:

  1.教師:今天我們把門窗關著上課吧。

  2.請大家趴在桌上,記錄我們一分鐘呼吸多少次,數(shù)完后,請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

  3.剛才是安靜時的呼吸次數(shù),如果我們運動后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會有變化嗎?會有什么變化?

  做一會靜力性動作,如用力彎曲手臂等,然后馬上記錄呼吸頻率,并寫在記錄本上。

  4.比較:安靜時和運動時呼吸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

  由這個問題引出人是通過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氧氣等知識。一般來說,學生能夠自己說出來,如果不行,老師要講解,或讓學生看課文中的“資料與拓展”。

  5.如果我們不呼吸呢?引出游戲:憋氣比賽,看誰堅持的時間長。通過這個比賽讓學生認識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們把門窗關閉著上課,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組充分討論后全班交流。學生大致會說出下面的一些情況:我們感覺有點悶。

  在封閉的教室里,氧氣不足;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進來了;新鮮空氣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覺得悶,對身體不好。

  7.體驗活動: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會,體驗教室外和教室內的空氣給我們的'感覺。活動完畢后問:“你們現(xiàn)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學生會回答:“打開門窗!”由此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們往往把門窗緊閉著上課,這對我們的身體是沒有好處的,但天氣又冷,不敢開窗,我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9.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呢?我們對這些情況調查一下。

  夏天空調房間里的空氣流通問題;

  家庭里的空氣流通問題;

  大商場是如何解決通風問題的;

  城市里的空氣污染問題。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chǎn)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jīng)丟棄會給環(huán)境帶來污染。過程和方法:調查統(tǒng)計家庭中一天產(chǎn)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chǎn)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huán)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chǎn)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組派一位學生把垃圾帶到學校來進行分類和稱重統(tǒng)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彈簧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組派一名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統(tǒng)計工作。(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在家稱量好再把數(shù)據(jù)帶到學校來進行統(tǒng)計,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和稱重演示。)

  課前布置:

  1、調查走讀生數(shù)量

  2、要求將垃圾家庭垃圾帶到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先自學課本第一課,將垃圾在家里分類后進稱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chǎn)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演示垃圾的分類和稱量。

  2、學生分組分類,稱量并填寫“我家一天產(chǎn)生的垃圾統(tǒng)計表”表。(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衛(wèi)生。)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

  2、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張大表格,統(tǒng)計全班所有家庭產(chǎn)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chǎn)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北京人均日產(chǎn)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chǎn)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師引導至少提煉以下幾點:

 。1)人們的家庭生活會產(chǎn)生大量的垃圾。

 。2)工業(yè)生產(chǎn)和農業(yè)生產(chǎn)、商場、學校也會產(chǎn)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給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學的處理,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四、課堂小結

  討論并記錄通過學習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也記錄下學習了這節(jié)課產(chǎn)生的一些思考。板書設計:

  一天的垃圾教學反思:讓學生將垃圾帶到學校合適嗎?在尊重事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的要求下,如何幫助學生的一天的垃圾。對于以住校生為主體的學生,這確實比較困難。

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喜歡玩水,在玩的過程中感知水會流動、水能溶解糖和鹽等特點。

  2.樂意用語言表達所看到的現(xiàn)象。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水會流動的特性。

  2.難點:用語言表達看到的現(xiàn)象。

  三、材料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塑料筐、杯子、瓶子、勺、叉、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

  四、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xiàn),因此,整個活動必須以幼兒的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于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他們很難自覺發(fā)現(xiàn)水會流動的特性。所以活動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一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xiàn)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此外,小班幼兒對事物的了解過程要比中大班幼兒長,一次活動不宜安排較多的內容,如水的流動性和水能溶解的東西幼兒往往不能同時都掌握。小班的`活動更適宜于在橫向上多展開,縱向發(fā)展則不能太快。

  五、活動進程

  操作感知一發(fā)現(xiàn)講述一實驗思考

  1.操作感知(個別活動)

  玩水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

  (1)為幼兒提供塑料筐、瓶子、叉……,讓幼兒玩水、體會水的流動性。

 。2)玩水感知水能溶解某些東西。

  為

  幼兒提供瓶子和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讓幼兒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糖和鹽被水溶解的現(xiàn)象。

  2.發(fā)現(xiàn)講述(小組活動)

  (1)讓幼兒用勺子往塑料筐和瓶子里灌水。然后說說灌水的結果,討論筐里為什么盛不住水。

 。2)讓幼兒用調羹、叉子舀水。然后談談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討論叉子為什么不能舀水。

 。3)讓幼兒把糖、鹽、沙子、石子分別裝人四個瓶子里然后猜猜,如果往瓶子里灌水會發(fā)生什么。

 。4)讓幼兒往每個瓶子里灌水,并用小棒攪拌,然后觀察瓶內的變化,討論四個瓶子里的東西是不是都不見了。哪些東西仍在瓶子中,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到哪里去了。

 。5)討論水的用途和如何節(jié)約用水。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jù)上節(jié)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shù)據(jù)這兩組數(shù)據(jù)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shù)據(jù)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shù)據(jù)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jīng)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shù)據(jù),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shù)據(jù)。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fā)現(xiàn)“土星”已經(jīng)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顒,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fā)現(xiàn)?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chǎn)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fā)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shù)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fā)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xiàn)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jù)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shù)。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赏ㄟ^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jiān)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fā)現(xiàn)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精選)科學教案11-16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