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凹毎粑笔侨私贪嫫胀ǜ咧姓n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中第三節(jié)的內容。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點講述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三大部分內容,為學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酶、ATP等內容緊密聯(lián)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guī)律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細胞呼吸是一個微觀的化學反應過程,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把細胞呼吸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出并解決疑惑,敏銳地發(fā)現(xiàn)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本節(jié)課所揭示的細胞呼吸的本質,使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tǒng)化,并能在一定范圍內遷移應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培養(yǎng)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資料和圖片閱讀。
思考討論,問題探究等活動,培養(yǎng)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fā)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通過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等實際,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yǎng)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生命科學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教學難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質。
五、教學過程
。ㄒ唬┗仡櫯c導入新課(2min)
由上節(jié)課內容的回顧引導學生記憶探究實驗的相關結果;使學生對細胞呼吸有總體的認識:
①回顧細胞呼吸的概念。②上節(jié)課的探究實驗得知細胞呼吸分為兩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對于絕大多數(shù)生物來說,有氧呼吸是細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ǘ⿲W習新課(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師做出下列總結:(4min)
、儆醒鹾粑捻樌M行需要有氧的參與。②作為生物體內的代謝反應,還需要有酶的參與。(提示:本章第一節(jié)內容)③在前面學習細胞器的時還了解到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提問:從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發(fā),線粒體的哪些結構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線粒體為什么被稱為細胞的“動力車間”,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線粒體結構示意圖,標示出各部分結構名稱。說明線粒體基質與內膜上分布著有氧呼吸相關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并講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7min)
第一階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發(fā)生在細胞質的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脫氫氧化成兩分子丙酮酸,脫下少量的氫[H],釋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二階段:丙酮酸的徹底分解(發(fā)生在線粒體基質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兩分子丙酮酸氧化脫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釋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儲存在ATP中。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發(fā)生在線粒體內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兩階段產(chǎn)生的[H],與氧氣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較多的ATP。列出每個過程的反應方程應式,強調[H]的寫法,講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階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個階段的反應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請學生上臺寫出反應式,并修正講解。(1min)
(4)教師做小總結:(4min)
根據(jù)有氧呼吸的過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氣和6mol水,將產(chǎn)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達式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過表格比較三個階段,它們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之處呢?
共同點:都需要酶的參與;不同點:從反應場所,反應物,生成物,放能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強調:①反應場所從細胞質到線粒體中,又從線粒體基質到線粒體內膜上的區(qū)別。②第三階段產(chǎn)生大量能量,與氧氣參與反應有關。③各階段的反應物與產(chǎn)物之間的聯(lián)系:第一階段產(chǎn)生的丙酮酸參與第二階段的反應;第一、二階段的反應產(chǎn)物[H]作為第三階段的反應物參與反應。
2、無氧呼吸(7min)
。1)讓學生快速閱讀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動畫展示并講解有氧呼吸的兩個階段:(3min)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過程:①無氧呼吸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徹底分解。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根據(jù)產(chǎn)物的不同分為——乳酸發(fā)酵和酒精發(fā)酵。
板書兩種無氧呼吸的反應表達式:
、偃樗岚l(fā)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發(fā)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導學生參考有氧呼吸的概念歸納得出無氧呼吸的概念,并試著標出關鍵詞。(3min)
特點:不需O2;有機物分解不徹底;放能少。
了解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196.65KJ),與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較少。
提問:與有氧呼吸相比,同樣是分解葡萄糖,為什么無氧呼吸只能夠釋放少量能量?
答: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因此只釋放出少量能量。
3、細胞呼吸原理及運用(7min)
。1)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5min)
ppt出示并填寫相應表格,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揭示細胞呼吸的本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構建知識框架,通過箭頭表明細胞呼吸的兩種類型及其產(chǎn)物,分析得出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5min)
(3)運用細胞呼吸原理,分析生產(chǎn)實踐中的現(xiàn)象。介紹細胞呼吸原理常常運用的幾個領域。(2min)
、侔l(fā)酵技術:釀酒等;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曬田等;③糧食儲藏和果蔬保鮮:低溫儲藏等。
(三)布置課下作業(yè)(2min)
完成P96頁習題,嘗試把歸納所學知識,畫成表格或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wèi)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wèi)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yǎng)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chǎn)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fā),引出本節(jié)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xiàn)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lián)系剛才的實驗現(xiàn)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chǎn)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jié)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xiàn)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知識目標:
1、細胞增殖的方式和意義。
2、細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3、分析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guī)律。
能力目標:
1、養(yǎng)成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獲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思想。
2、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細胞周期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DNA、染色體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方法: 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
所需設備: 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fā)育形成的,而一個成年人的體內大約有1014個細胞,那么這一個受精卵是怎樣形成1014個細胞的呢?這就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細胞增殖問題。
究竟細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細胞增殖對生物體而言有什么樣的意思呢?大家?guī)е@幾個問題閱讀教材P112頁。
教師點評: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兩個階段
3、真核生物細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有絲分裂。要學習有絲分裂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下細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細胞周期呢?
我們把指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從這樣的一個概念當中大家能發(fā)現(xiàn)一些什么問題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周期呢?細胞周期又分為這樣的階段呢?
兩個階段:
下面大家閱讀這個關于細胞周期的資料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教師點評:
結論:
1、不同類型的細胞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不同;
2、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時間長分裂期時間短。
如果我們把細胞周期用一個圓餅狀的圖形把它表示出來會是這樣的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練習題。
現(xiàn)在我們就以植物細胞為例來學習下有絲分裂的過程。
那么大家是否還記得植物細胞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下。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一些細胞中的重要結構會發(fā)生某些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下分裂間期過程當中細胞內發(fā)生的變化。
特點: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染色體的復制)
染色體復制的結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單體。但依然是呈現(xiàn)染色質的形態(tài)。大家思索一下這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有什么特點沒有呢?
這就是分裂間期的生命活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樣先看下前期的圖像,然后總結下前期有什么樣的特點?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質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
2、兩極有什么樣的變化?
3、染色體怎樣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①染色質高度螺旋、縮短變粗形成了染色體。染色體散亂分布
、诩毎麅蓸O發(fā)出紡錘絲,出現(xiàn)紡錘體
、酆四ぁ⒑巳氏
前期:膜仁消失現(xiàn)兩體
中期
問題:大家來嘗試描述下中期的主要變化?
我們把細胞中央這個與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這個平面稱之為赤道板。其實它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結構。
教師點評:
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谌旧w的形態(tài)穩(wěn)定,數(shù)目清晰,最利于觀察
中期: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
后期
提問:
1、 染色體的著絲點發(fā)生什么變化?
2、染色體的位置發(fā)生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僦z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
、诩忓N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大家比較一下中后期細胞內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shù)量變化?
后期:點裂數(shù)加均兩極
末期
1、染色體、紡錘體、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2、一個細胞最終如何分為兩個細胞?
教師點評:
、偃旧w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xiàn)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xiàn)細胞板,并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末期:兩消兩現(xiàn)質分離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連續(xù)的過程。
。ǹ磧善旱谝黄B續(xù)放,第二篇分出各個時期)
這就是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然后我們來總結一下細胞內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guī)律然后做下面的習題。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有絲分裂的意思。
。3)、 有絲分裂重要意義
1、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jīng)過復制(實質是DNA的復制),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使得子細胞得到一套與親代細胞形態(tài)和數(shù)目完全一樣的染色體。
2、由于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小結
一、細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三、有絲分裂的意義
課堂練習:
作業(yè):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碳化合物
1.有機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以外的幾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統(tǒng)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結構:一個碳原子由6個質子、6個中子和6個電子構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學鍵:與氫、氧、氮及硫等形成共價鍵,碳原子之間以單鍵、雙鍵或三鍵相結合,形成不同長度的鏈或環(huán)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有機化合物:4大類: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
二、有機化合物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糖類由C、H、O三種元素組成。
。2)結構單元:單糖。
。3)種類: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體重要的結構物質。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腸胃炎,不能進食,醫(yī)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病人雖未進食,但是不感到饑餓,為什么?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實際是為病人補充能源物質,所以病人雖未進食,并不感到饑餓。
2.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種元素組成。氧原子含量較糖類中的少。
(2)結構單元:甘油和脂肪酸。
。3)種類和功能
、倭字毫字菢嫵缮锬さ闹匾镔|。
②脂肪:貯能物質。
③膽固醇在細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們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夠輕松愉快地上完每一個45分鐘,并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提示:是因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緩沖機械壓力的作用。
3.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1)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質含S。
。2)基本單位:氨基酸。
、偻ㄊ剑
、诠残裕憾加幸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鄯N類:由R基決定。
、苓B接:肽鍵:通過兩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形成。
(3)結構: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成肽鏈,一條或多條肽鏈通過一定的化學鍵連接成蛋白質。
。4)特點:由于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和種類、數(shù)目、排列順序不同,以及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shù)目和空間結構差異,蛋白質分子具有多樣性。
。5)功能:催化、運輸(如載體)、收縮和運動、有機體結構、防御(如抗體)等。
趣味思考:人體細胞呼吸作用時刻需要氧氣的供應,你知道是什么物質源源不斷地運輸氧氣到組織細胞嗎?它存在于什么細胞中?
提示:血紅蛋白,它存在于人體的紅細胞中。
4.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1)種類:核酸可以分為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兩類。
。2)功能:儲存遺傳信息,決定細胞和整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養(yǎng)的大貓生了兩只小貓,為什么沒有生小豬?
提示:小貓和大貓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遺傳由核酸控制。大貓的核酸攜帶的遺傳信息是控制貓性狀的。
5.鑒定生物組織中的糖類
。1)鑒定淀粉
、賹嶒炘恚旱矸郏狻饣洝兯{。
②實驗步驟:取2 mL淀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鉀溶液。
、蹖嶒灲Y果:溶液變藍。
。2)鑒定(葡萄糖)還原糖
、賹嶒炘恚哼原糖+本尼迪特試劑 磚紅色沉淀。
②實驗步驟: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試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試劑,振蕩試管→熱水浴2~3 min觀察顏色變化情況。
③實驗結果:磚紅色沉淀。
6.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
。1)實驗原理:蘇丹Ⅲ+油脂→出現(xiàn)橙黃色。
。2)實驗步驟:切片→染色→制片→用顯微鏡觀察。
7.蛋白質的鑒定
。1)實驗原理: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2)實驗步驟:取2 mL蛋白質溶液加入試管→向試管中先加入2 mL的雙縮脲試劑溶液A→再向試管中加入5滴雙縮脲試劑溶液B→觀察試管顏色變化。
。3)實驗結果:出現(xiàn)紫色。
8.檢測細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細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細胞質。
、诩谆G使細胞核中的DNA呈現(xiàn)藍綠色,派洛寧使細胞質中RNA呈現(xiàn)紅色。
(2)實驗步驟:涂片→水解→漂洗→染色→觀察。
核心解讀
1.注意各種能源物質的區(qū)分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種類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單糖ks5u 五碳糖 核糖[高考資源網(wǎng)] C5H10O5 動植物細胞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脫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萄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細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麥芽糖
乳糖 動物細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細胞 淀粉是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纖維素 纖維素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細胞 糖元是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2)脂質
種類 生理功能 元素組成
脂肪 儲能、保溫、緩沖機械壓力 C、H、O
磷脂 構建生物膜 C、H、O、N、P
固
醇 膽固醇 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進性腺的發(fā)育和性細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周期 C、H、O
維生素D 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規(guī)律總結
、賱又参锕灿械奶鞘瞧咸烟、核糖和脫氧核糖。
、谥参锾赜械奶鞘枪、麥芽糖、淀粉和纖維素。
、蹌游锾赜械奶鞘侨樘呛吞窃
、軇又参锕灿械馁A能物質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淀粉,動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糖元。
、莺琀多的有機物細胞呼吸時產(chǎn)生的H多,耗氧多,產(chǎn)生的能量多,產(chǎn)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鍵和肽鏈的分子結構特點
。1)氨基酸
每個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該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義,比如當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時,這個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個氨基和羧基了,同時還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直接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規(guī)律總結
決定氨基酸種類和性質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鍵: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那個鍵(—CO—NH—)叫肽鍵。
。3)多肽
①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因其呈鏈狀,也稱肽鏈。
、谧⒁鈪^(qū)分肽、肽鍵和肽鏈:肽鍵是肽的連接結構,而肽鏈是肽的一種形式。
規(guī)律總結
、侔被衢g脫水縮合時,原來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個氨基,另一端只有一個羧基(不計R基上的氨基數(shù)和羧基數(shù))。所以對于一條多肽來說,至少應有的氨基和羧基數(shù)都是一個。
、谌粲衝個氨基酸分子縮合成m條肽鏈,則可形成(n-m)個肽鍵,脫去(n-m)個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個。
、鄣鞍踪|分子可以含有一條或m條肽鏈,肽鏈通過化學鍵(不是肽鍵)互相連接,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
、荜P于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每個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a-(n-m)18(其中n-m為失去的水分子數(shù),18為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3.蛋白質結構層次
規(guī)律總結
、俳Y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量、排列順序不同以及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
、诘鞍踪|的種類:因功能不同蛋白質分為兩大類: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質的性質:鹽析:可逆。變性:不可逆。
、荑b定: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紫色。
、菀饬x:生命活動的承擔者,生物性狀的體現(xiàn)者。
4.有關肽鍵的計算
規(guī)律總結
、冁湢铍挠腥缦碌膶P系:
氨基酸 肽鍵數(shù) 脫去水分子數(shù) 氨基 羧基
一條肽鏈 M m-1 m-1 至少1個 至少1個
n條肽鏈 m m-n m-n 至少n個 至少n個
②環(huán)狀肽:肽鍵數(shù)=脫去水分子數(shù)=氨基酸數(shù)。環(huán)狀肽主鏈中無氨基和羧基,環(huán)狀肽中氨基或羧基數(shù)取決于構成環(huán)狀肽氨基酸R基團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目。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糖類的種類
【例題1】 (20xx上海高考,5)下列糖類中屬于單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淀粉
解析:蔗糖為二糖,糖元和淀粉都為多糖,核糖為單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組成二糖、多糖的單體。二糖、多糖作為能源物質用于生命活動時必須水解成單糖。重要的單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脫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題型二 蛋白質分子的計算
【例題2】(20xx上海高考,15)現(xiàn)有氨基酸800個,其中氨基總數(shù)為810個,羧基總數(shù)為808個,則由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條肽鏈的蛋白質共有肽鍵、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目依次分別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個,氨基總數(shù)810個,羧基總數(shù)808個,說明R基團中含有氨基10個,羧基8個,它們不參與肽鍵的形成;肽鍵數(shù)=氨基酸總數(shù)-肽鏈條數(shù)=800-2=798,氨基數(shù)=肽鏈條+R基團中氨基數(shù)=2+10=12,羧基數(shù)=肽鏈條數(shù)+R基團中羧基數(shù)=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由R基決定氨基酸種類,不符合這個特點的氨基酸不是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也不能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
題型三 動植物體內的糖類
【例題3】 動植物體內共有的糖是( )
①糖元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淀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動物乳汁中豐富的二糖,核糖是構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
②參與生物細胞構成的物質:核糖、脫氧核糖、纖維素。
、蹎翁、二糖、多糖的關系
重要的單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為白色晶體,易溶于水,是人體主要的能源物質,五碳糖分為核糖和脫氧核糖,為環(huán)狀結構。
題型四 大分子物質的鑒定
【例題4】 青蘋果汁遇碘溶液顯藍色,熟蘋果汁能與本尼迪特試劑發(fā)生反應,這說明( )
A.青蘋果汁中有淀粉不含糖類
B.熟蘋果汁中含糖類不含淀粉
C.蘋果轉熟時,淀粉水解為單糖
D.蘋果轉熟時,單糖聚合成淀粉
解析:遇碘溶液顯藍色意味著青蘋果汁中含較多淀粉,而與本尼迪特試劑發(fā)生反應的是還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斷出蘋果由青轉熟的過程中,淀粉大量轉化為單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變藍;本尼迪特試劑與還原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產(chǎn)生紫色反應。
隨堂訓練
1.(20xx上海高考,1)核糖與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組成元素為C、H、O,核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P,兩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蘇高考,1改編)下列各組物質中,由相同種類元素組成的是( )
A.膽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
解析:淀粉、半乳糖、糖元都屬于糖類,都由C、H、O構成。膽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屬于脂質,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島素的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千差萬別,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組成肽鍵的化學元素不同
B.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shù)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D.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解析: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取決于四個方面:一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二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shù)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四是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在題目給出的選項中,組成肽鍵(—NH—CO—)的化學元素是相同的?疾榈鞍踪|多樣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面有關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中,屬于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 )
、偈巧锬さ闹匾煞 ②是儲能的分子 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 ④是很好的絕緣體,具有保溫作用 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jié)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對各種脂質功能的掌握情況。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以及大豆的種子中含量豐富。
答案:C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1、 營養(yǎng)物質功能
提供能量:糖類、脂肪、蛋白質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順序:糖類、脂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和修復組織的主要原料
提供構建和修復物質:糖類和脂類是構成細胞膜和神經(jīng)組織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質
提供調節(jié)物質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營養(yǎng)不良:
蛋白質供給不足,影響發(fā)育和抵抗力
營養(yǎng)供給不足 缺鈣影響骨的發(fā)育
缺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
缺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
營養(yǎng)過剩:如獲取能量過多,導致肥胖
攝取營養(yǎng)的種類、數(shù)量、比例符合實際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減少營養(yǎng)素的損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對人體無毒害且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膳食制度
題例領悟
例1、下列屬于人體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最全的一組是:
、偎谥悽厶穷悽艿鞍踪|⑤纖維素⑥無機鹽⑦維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參與構建和修復人體組織的物質主要有水分、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無機鹽等。而纖維素是植物體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纖維素是調節(jié)機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 答案:C
例2、下列各項中不是成人每天要進食一定量蛋白質的原因是:
A、 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
B、 蛋白質不能全部由糖類和脂肪在體內轉化而成。
C、 蛋白質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體內蛋白質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換新的。
解析:蛋白質作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其雖可作為能源物質,但非主要的,體內物質供能的順序依次為糖類、脂肪、蛋白質。
答案:C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下面關于人類營養(yǎng)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由于蛋白質能參與各項生命活動,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質含量最高為宜。
B、淘洗大米時次數(shù)不宜過多,以防止維生素B1的損失。
C、蔬菜應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維生素C的損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劑等過量帶來的化學污染。
2、 人體血液中不可能出現(xiàn) ( )
A、纖維素 B、紅細胞 C、蛋白質 D、激素
3、 某人由于營養(yǎng)不良,身體浮腫,其食療補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饅頭 C、多喝豆?jié){ D、多喝水
4、 1克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分別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A、 三者都可作為能源物質
B、 蛋白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C、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5、 下列哪一組疾病是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 )
A、腳氣病和壞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癥
C、糖尿病和軟骨病 D、佝僂病和心臟病
6、 一個健康的人若進食較多的糖和食鹽,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鹽分的量:( )
A、鹽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鹽未增多
C、兩種都增多 D、兩種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2.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jié)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xiàn)教、學的統(tǒng)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茻晒馑傅膱D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fā)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神奇的生命現(xiàn)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chuàng)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 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fā)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强偨Y: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chuàng)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否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窃賮碛^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chuàng)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朴袥]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请m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冗@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啥倪能繼續(xù)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shù)”,“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和“氨基酸數(shù)”之間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jīng)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shù)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fā)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jié)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jié)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必修1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jié)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體會建立模型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
2、舉例說出細胞膜的選擇透性。
3、說出膜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說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練把對照的方法運用到探究實驗的設計中。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方法:討論 探究實驗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新課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二節(jié)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質膜的取材
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探究
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創(chuàng)設情景】多媒體展示細胞圖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細菌細胞,酵母菌,要求學生比較不同細胞的差異?
【實驗探究】驗證活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
【總結】活細胞吸收物質具有選擇性。活細胞的選擇性與細胞膜有關。
細胞膜又叫質膜,為細胞把守大門的任務,物質的進出由質膜掌控。質膜有允許某種物質透過的特性,稱為質膜對該物質的透性。
【講述】質膜為什么有選擇透性,這應該與質膜的結構成分有密切關系,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提問】要分析質膜的成分,首先要分離出質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種細胞來分離質膜是最好的?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紅細胞圖片,
【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獲得紅細胞的質膜?
【講述】
材料一:1895年,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實驗,發(fā)現(xiàn)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進入細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結構示意圖:親水性頭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問】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機溶劑丙酮提取人的紅細胞膜中的脂質,并將它在空氣----水界面上展開時,這個單層分子的面積相當于原來細胞表面積的兩倍。該實驗結果能說明什么問題?
【講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搖擺,使得整個磷脂分子能發(fā)生側向滑動,所以質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提問】質膜中除了含磷脂,還有其他成分嗎?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別于1931年和1935年發(fā)現(xiàn)細胞膜的表面張力顯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質成分時,表面張力則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錳酸鉀或 酸固定細胞時,電鏡超薄切片中細胞膜顯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條帶。
材料五:科學家將質膜冰凍,然后將其撕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撕裂面上有許多顆粒。
【提問】綜合以上的結論,描述一下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講述】另外,質膜中還含有糖類等物質。
所以,質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質膜的功能特性:選擇透性。
【提問】細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酵母菌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菌沒有完整細胞核,只有核區(qū)。
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其它都有細胞壁。
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回答:人的紅細胞。因為該細胞成熟后只有質膜的膜結構,沒有細胞核和其它結構的膜,分離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餾水,讓紅細胞吸水漲破,經(jīng)過離心提取較純凈的質膜。
結論:根據(jù)相似相溶性原理,細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質中的磷脂分子
學生討論回答。
頭部朝外,尾部朝內。
結論:質膜是由脂雙層組成,并不是一層脂質物質組成的。
結論:質膜中含有蛋白質。
結論:兩層蛋白質夾著中間的脂雙層。
結論:這些顆粒就是鑲嵌在脂雙層中的蛋白質。
質膜是由脂雙層和蛋白質構成的;脂雙層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質鑲嵌在其中。
答:植物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作用是保護和支撐作用,相對質膜而言,細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課堂的引入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僅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協(xié)作學習的態(tài)度。
及時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步步設疑,層層深入,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
七、板書:
第二章 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jié) 細胞膜和細胞壁
一、質膜的成分和結構
1、質膜的取材
2、成分和結構
二、細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業(yè)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知識精華
來 源 排 出 調 節(jié)
水的平衡和調節(jié)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 由腎、皮膚、大腸排出 神經(jīng)調節(jié)、激素調節(jié)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jié)
主要來自食鹽 主要經(jīng)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 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jié)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jié)
食物 主要經(jīng)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 醛固酮調節(jié)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wěn)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覈I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wěn)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wěn)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水、鹽調節(jié)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并且出現(xiàn)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fā)冷等癥;要緩解以上癥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xiàn)的癥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 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 )
A、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 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 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 離子態(tài)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細胞結構物之一。
B、 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 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
D、 調節(jié)細胞內的PH值。
3、 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ji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 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 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 調節(jié)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腎上腺素 D、甲狀腺素。
5、 下列僅屬于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 )
A、腎排出 B、大腸排出 C、皮膚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 )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 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咸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jīng)分泌細胞分泌的 促進( ) 和( ) 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 ) 和( ) 對 的重吸收和對 的分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fā)現(xiàn)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 。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 ) 提供,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帶 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 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2、腎上腺 醛固酮 1 腎小管 2 集合管 鈉 鉀
3、提供能量,有利于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3 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 教學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探究法、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
2
五、教學過程
〖復習及板書
1. 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并與消化液混合,這叫~~。
3.化學消化:通過各種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這叫~~。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注意。
〖板書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細胞代謝:細胞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
、迕冈诩毎x中的作用
〖演示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教師邊做邊讓學生完成 “討論”。
〖提示1.2號試管放出的氣泡多。這一現(xiàn)象說明加熱能促進過氧化氫的分解,提高反應速率。
2.不能。
3.說明FeCl3中的Fe3+和新鮮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都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
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新鮮肝臟研磨液1滴 質量分數(shù)為3.5%的
氯化鐵溶液1滴
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所含酶的相對數(shù)量:1 無機催化劑:Fe3+
Fe3+的相對數(shù)量:25萬
4.4號試管的反應速率比3號試管快得多。說明過氧化氫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溫、常壓下高效率地進行,只有酶能夠滿足這樣的要求,所以說酶對于細胞內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
〖板書活化能: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
〖講述
在20 ℃測得的過氧化氫分解的活化能
條件 活化能/kJmol-1
沒有催化劑催化
用膠態(tài)鉑催化
用過氧化氫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效率更高。
〖板書㈡酶的本質
〖資料分析學生閱讀分析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巴斯德認為發(fā)酵與活細胞有關是合理的,但是認為發(fā)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是不正確的;李比希認為引起發(fā)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是合理的,但是認為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是不正確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學家,特別強調生物體或細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學家,傾向于從化學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的爭論促使后人把對酶的研究的目標集中在他們爭論的焦點上,使科學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畢希納的實驗說明,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xù)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4.薩姆納歷時9年用正確的科學方法,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將酶提純出來。成功屬于不畏艱苦的人。
5.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等。
〖小結略。
〖作業(yè)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巴斯德:發(fā)酵與活細胞有關,發(fā)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fā)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xù)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溫、常壓、酸堿度適中等溫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鑒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鑒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2.(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fā)現(xiàn)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板書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發(fā)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注意。
〖講述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生物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幾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應叫酶促反應。酶促反應中被酶作用的物質叫做底物。經(jīng)反應生成的物質叫做產(chǎn)物。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有相同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相同點:
。1)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熱力學允許進行的反應;
。3) 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時間,但不改變平衡點;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點: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應速率很快;
。2)專一性,任何一種酶只作用于一種或幾種相關的化合物,這就是酶對底物的專一性;
(3)多樣性,指生物體內具有種類繁多的酶;
。4)易變性,由于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堿等破壞;
。5)反應條件的溫和性,酶促反應在常溫、常壓、生理pH條件下進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調節(jié)、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與輔因子有關。
〖板書
、迕妇哂懈咝
、婷妇哂袑R恍
、缑傅淖饔脳l件較溫和(〖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教師做實驗,學生邊觀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條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chǎn)物生成量來表示。
〖講述影響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chǎn)物生成量來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應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改變研究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溫度、抑制劑、激活劑等。其變化規(guī)律有以下特點。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他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tǒng)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他不利于酶發(fā)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率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shù)孜餄舛群艽,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率就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改變。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圍內才表現(xiàn)活性,超過這個范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個pH時活力最大,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溫度時活力最大,這個溫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溫度。
。5)激活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激活劑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劑大致分兩類:無機離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抑制劑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變性。抑制劑作用機制分兩種: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結
、迕妇哂懈咝
㈡酶具有專一性
、缑傅淖饔脳l件較溫和
〖作業(yè)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B。 2.B。
3.這個模型中A代表某類酶,B代表反應底物,C和D代表反應產(chǎn)物。這個模型的含義是:酶A與底物B專一性結合,催化反應的發(fā)生,產(chǎn)生了產(chǎn)物C和D。這個模型揭示了酶的專一性。
拓展題
1.(1)A點:隨著反應底物濃度的增加,反應速率加快。B點:反應速率在此時達到最高。C點:反應速率不再隨反應底物濃度的增加而升高,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
(2)如果A點時溫度升高10 ℃,曲線上升的幅度變小。因為圖中原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催化速率隨底物濃度的變化。溫度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反應速率都會變慢。
(3)該曲線表明,B點的反應底物的濃度足夠大,是酶的數(shù)量限制了反應速率的提高,這時加入少量的酶,會使反應速率加快(圖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tài)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時刻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jié)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yè)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tài),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龠M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谠趩栴}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yǎng)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偻ㄟ^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谡J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yè)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tài)。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chuàng)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 觀察那些現(xiàn)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jié){、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chǎn)生速度
點燃的衛(wèi)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xiàn)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xiàn)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jù)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fā)現(xiàn)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fā)言]
在酶的發(fā)現(xiàn)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shù)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shù)的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酶是rna。
培養(yǎng)學生繼承、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jù)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tǒng),不斷地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fā)展為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fā)現(xiàn)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jié)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jié)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fā)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1-07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高中生物教案優(yōu)秀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