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積羽沉舟的故事
積羽沉舟的故事1
【拼音】jī yǔ chén zhōu
【典故】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戰(zhàn)國策·魏策一》
【釋義】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用法】作謂語、定語;比喻積小患可致大災
【結(jié)構(gòu)】連動式
【近義詞】蟻穴潰堤
【押韻詞】不到烏江不肯休、雜學旁收、東家丘、幃薄不修、名利兼收、無盡無休、有加無瘳、復餗之憂、根窮底究、黑不溜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相國張儀發(fā)現(xiàn)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就辭去相位,到魏國出任相國,他想勸說魏王與秦國聯(lián)合,退出合縱盟約。魏王不聽。秦國就出兵攻打。張儀說魏國如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積羽沉舟的
【成語示例】難道是積羽沉舟,這金銀呵反為輕載。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三折
積羽沉舟的故事2
【發(fā)音】jī yǔ chén zhōu
【釋義】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細微的東西可以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示例】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三折:“難道是積羽沉舟,這金銀呵反為輕載。”
【近義詞】群輕折軸
據(jù)記載,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前者主張弱國聯(lián)合抗擊強秦,后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fā)覺后,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準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愿聯(lián)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后,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zhàn)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協(xié)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后用“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魏哀王終于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xié)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積羽沉舟的故事3
成語解釋:
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
成語簡拼:JYCZ
成語注音:ㄐ一 ㄩˇ ㄣˊ ㄓ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積羽沉舟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積小患可致大災。
成語結(jié)構(gòu):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蟻穴潰堤
成語例子: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古人有言:‘聚蚊成雷,積羽沉舟!怨巡粍俦娨!
英語翻譯:Many sands will sink a ship.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相國張儀發(fā)現(xiàn)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就辭去相位,到魏國出任相國,他想勸說魏王與秦國聯(lián)合,退出合縱盟約。魏王不聽。秦國就出兵攻打。張儀說魏國如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積羽沉舟的
【積羽沉舟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故事枕頭故事多的故事06-02
《講故事》故事02-24
經(jīng)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9-06
故事大全小馬過河故事文字05-30
小魚的故事09-27
童年的故事08-28
陶罐的故事09-07